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柴狗夫斯基
2022年,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注定是告别的一年。
那些承载着不少网生一代记忆的互联网产品排着队在和他们告别。
在刚刚过去的7月,飞信宣布停止服务、易趣网宣布停止服务、搜狗地图停止运营……此外,仅腾讯最近四个月就有四款产品宣布关停……
显然,互联网已经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些曾经拥有着海量用户的国民性应用,有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有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转型不力,或者水土不服,渐渐被用户抛弃,走向退场的边缘。
这是极其悲壮的。
昨日,已经在主流视野消失许久的洋码头,其创始人曾碧波一篇五千字的长文将洋码头的困境展示在了大众面前。
“买手流失,员工大量流失、资金被冻结保全、工资砍半、工作量倍增……”,条条件件,都在诉说着洋码头这个昔日小巨头当下的艰难。
尽管在两年前,曾碧波在看到跨境电商平台倒闭清算、被并购潮后还在媒体面前感慨,十年长征,洋码头死里逃生。
但终究,洋码头的再生是短暂的,又一次不得不直面“死亡”。
面对“上门滋事”的恶劣环境干扰,曾碧波说:……不管洋码头公司下一步会如何,我个人会全力担当……困难再大,洋码头也不会趴下……
然而,过往的案例告诉我们,创始人发长文公开信,往往是一家危急存亡关头的公司拿出来的最后一招。
无论是表达情怀,还是担当,长文背后,往往躺着一个一个无处下手的瘫子,投诉无门的消费者、追债无门的供应商……而他们的声音,都会被这篇长文压的死死的,再难被关注。
那么今天发了五千字长文的洋码头,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千字长文里的洋码头
事实上,从主流视野消失后,洋码头的动向,很少被主流媒体关注。检索洋码头新闻,在五千字长文之外,大部分为洋码头的PR稿件。
直到创始人自曝,媒体才发现这个昔日这个跨境电商领域的头部品牌已经满目疮痍。
根据公开信内容,目前洋码头仅有约五六十人,今年年初至今,有三分之二的员工离职,而留下来的员工,为了节省开支,也已经启动了远程办公。
同时,在职的员工只能保证8000元的最低收入,总监级别以上公司管理人员薪资打对折,经理级别薪资打7折。
员工流失、工资简单的背后则是订单的下滑。根据曾碧波的公开信,因疫情影响,用户等待时间拉长,大量订单取消,流量流失。
为了留住买手资源,洋码头用公司自身经营资金来确保买手订单资金得到及时结算和回款,但这进一步恶化了其现金流状况。
这也进一步引发了诸多外部供应商债权诉讼和银行抽贷的的连锁反应,同时,还有债权方通过国内法院进行冻结银行资金进行保全。
同时,曾碧波还提到,一批经营中存在涉嫌售假,或买卖账户的严重违规买手的结算被冻结后。动用的极端手段,四处制造各种负面和舆论来倒逼我们偿付其货款。
这也导致平台口碑恶化,加深了目前经营中的买手对平台的不信任,目前平台上的活跃买手还有约1000个,而此前活跃买手约为3000个,高峰时期,认证买手更是高达6万人。
公开信除了复盘目前洋码头的现实困境,曾碧波还用大篇幅强调了洋码头能继续下去的理由。
他表示,目前洋码头还有上百万的流量、买手复播,上万粉丝还会涌入直播间,静安大融城的免税直购店30平方月销售额依然有30万……
他还表示:目前五十几个员工可以支持年度数十亿交易额的平台,洋码头依然是金饭碗……洋码头的高净值用户相信是全行业里都找不到的……
基于这些,曾碧波认为,洋码头完全可以重新回到新一轮风口。他坚持认为洋码头买手的选品和销售能力,这绝非所谓的达人/网红就可以做得到的。
曾碧波最后说,相信洋码头,我们没有离开,我们一直在,码头哥一直在,绝不趴下!
我们在看完曾碧波的5000字长文后,可以感慨洋码头的不易,但这终究只是片面之词,听一半信一半,才是追寻真相的态度。
五千字外的洋码头
如果我们擦除这份五千字长文的滤镜,用简单、不带情绪的字眼去做总结,我们看到的洋码头是什么样的?
办公场地没有了,远程办公的员工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收入打对折、工作量却倍增;
其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买手流失了三分之二;且雪上加霜的是一批买手的正常结算被洋码头冻结了,买手们上门讨债;
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诸多外部供应商债权诉讼和债权方的申请保全,以及银行的抽贷。
而以上种种,集合在一起,洋码头要按照预想的重回风口实在是又太难了;因为没有人知道员工可以在工资对折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多久;
没有人知道,那些还留在洋码头的买手,看到那么多自己的同行结算被冻结、无法结算、讨债无门的情况下,还能全身心的投入,毕竟海淘平台不止洋码头一家。
在社交平台,及相关投诉平台,大量的用户表示,在洋码头提现日常困难,一直都是无限期的拖延状态。
曾碧波在公开信中表示,目前上门讨债的买手是因违规经营被冻结结算的,那么又有多少没有违规经营却结算不了的买手在呢?
那些用着极端手段,堵门、四处制造各种负面和舆论来倒逼洋码头偿付其货款的人里面,到底有没有合规经营的人呢?
那么那剩下的1000名买手,在这种情况下,流失成0最短需要多少时间呢?这要看洋码头账户还有没有钱了。
当然,更没有人知道,洋码头的债务危机到底有多严重,到底有多缺钱,如果资金缺口补不上,就算如公开信所说的就算剥离了诉讼风险,债权维权等等诸多风险。
洋码头注册资本580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580元万人民币。风险方面共发现企业有法律诉讼55条,涉案总金额568.34万元人民币
回归到业务本身,以前没干成的事,在面对如此危机的情况下,又有什么理由能干成,还能赚钱还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电商市场,没有人会等洋码头,消费者更是,尤其在付了钱发货没有日期,正品难以保证的情况下。
在黑猫投诉平台,洋码头的累积投诉量高达三千余条,其中售后差、长时间不发货、一直不退款等则是近期的投诉的重灾区,面对这样一个平台,有多少“全行业都找不到的高净值用户”还能借着情怀和信仰,在这里消费呢?
但凡曾碧波真正重视一下真实的用户体验,是大不可能说出洋码头的高净值用户是全行业找不到的这句话的。
这些,在五千字的公开信里未有提及,那么辩证的看,曾碧波的这五千字长文究竟是写给谁看的呢?或许就是那些买手就是第一目标受众。
因为买手资源是洋码头的底层逻辑,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环节必然瘫痪,洋码头希望通过这封信,消除买手们的顾虑。
但是对于买手们来说,一千份信,都不及及时的付款。
曾碧波在公开信里,也提到了外界的负能量、污蔑,以及恶劣的舆论氛围,但是这些所谓的污蔑、恶劣的舆论氛围不仅不是凭空出来的,背后还可能是血汗钱。
洋码头,何以至此?
洋码头,何以至此?是其躲不开垂直海淘电商被淘汰的宿命?是疫情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或许都有,但作用不同。
垂直海淘电商的没落,是必然的,电商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性平台逐渐根深蒂固,一大批的垂直海淘电商要么被并购,要么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因为从模式的角度来看,垂直电商无论是获客,还是供应链的建设,都是成本远高于综合性平台的;同时,叠加综合性平台对供应链的持续优化,海淘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在消除中间商的。
这也意味着以买手为核心的模式,必然会被迭代、淘汰,因为这种模式不仅多了分钱的,还越来越难满足消费诉求,体验与效率也很难与综合性平台对比。
疫情的反复,则成了这场革命的催化剂,也就是让垂直电商的最终命运提前到来了。
更为关键的是,电商作为体验与效率至上的行当,洋码头一直以来都被这两个问题制约。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假货问题。
在百度等检索洋码头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关联词是:洋码头是正品吗?
而在相关投诉平台,关于洋码头售假更是重灾区,更离谱的是,在被鉴定假货后,洋码头拒绝赔付也是投诉的关键,关于洋码头“平台鉴别,假一赔三”形同虚设的质疑更是一直未断。
为何假货不断,则是买手制的原罪。小柴此前也重点分析过,买手制由商家与消费者进行自由交易,对于平台来说,有着快速扩充SKU、低成本运营等明显的额优势,但也有难以避免的痛点。
即在货源方面进行把控,导致假货、次货充斥其中。而对于平台来说,打假就成了一个悖论,因为过于严格,就等于在压缩买手的利润空间,必然导致买手的流失。
那么天天喊着打假的洋码头,为何假货依然泛滥,这就有了答案。在买手制下平台容易陷入“打假售假”的死循环。
而这一环节做不好,是致命的,一来得罪买手,二来在消费端口碑恶化,加速两端资源的流失。
那么把这些关键问题摊开来看,洋码头何以至此,也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怎么说呢?没有人希望洋码头出事,但事实就是出事了,这是多因素集合的作用,有时候,时代改变的时候,个体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
纵使至今,洋码头在公开信里还有着波澜壮阔的蓝图,但是有些事到了新的节点,情怀、梦想都是虚幻的。
不过说回来,希望洋码头能挺过来,那样,那些辛勤付出的员工就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些供应商也就有救了;背后那些家庭也就能看到希望了……
一切祝好!
Copyright © 2008-2020 【启盈配资】广东天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