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淘汰赛进入下半场以后,企业之间的较量,几乎都是存量博弈,都是刺刀见红,招招致命。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场死亡游戏虽然残酷,但只要公平竞赛,那大家也都认。怕就怕在比赛规则不统一、不透明,甚至没有规则。所以,赶碳号没少吐槽过宜宾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其实除了多次提到的高景太阳能以外,还有英发睿能、横店东磁等。
今天,和大家重点聊聊行业最近关心的“领跑者”计划。
赶碳号相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低估政策制定者的水平和能力。我们同时也坚信,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会在事先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所以,赶碳号今天无意置喙“领跑者”这一地方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是从光伏产业的现状,反映一些光伏企业的 不同观点,谈一些个人感受。
赶碳号的观点,除本平台以外,并不代表任何机构和组织的意见。同时,也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讨论。
01光伏人,更应该信奉市场的力量
客观说,大国光伏经过国家多年来的积极培育、悉心呵护,已经越来越市场化,成为一个领跑全球、造福人类的好行业。
当下光伏行业的竞争,非但是市场化的,而且是充分的竞争、惨烈的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式的竞争。当然,即使这样一个充分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同样也需要有关部门的管理与规范,需要行业的自律,以避免过度内卷。所以,我们看到国家工信部颁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和地方政策对于行业管理、规范、引导的价值,并且要始终站在这个思维框架维下来展开讨论。
今年1月9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陕西省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第三条指出:
“实施全省光伏领跑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先进的光伏技术路线规模化利用,2025年计划在全省实施200万千瓦左右光伏领跑计划。申报光伏领跑计划的项目组件转化效率达到24.2%以上的,项目通过企业承诺、市县申报、竞争配置等方式同等条件优先纳入省级2025年1000万千瓦风电、光伏建设规模,力争通过市场支持和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速先进光伏技术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促进我省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知发布后,包括天合光能等TOPCon技术路线的光伏企业向赶碳号吐槽,现在只有BC组件以及少量的HJT组件,可以达到24.2%这个硬指标。市场中目前主流的TOPCon组件,基本被排除在外了。
TOPCon企业们认为,陕西省通过“光伏领跑者计划”,相当于用行政手段给BC企业切了20%(2GW)的市场份额。而这2GW,如果靠正常的公开竞标,BC阵营恐怕未必就能够竞争得到。
因此,当前的主流技术TOPCon,以及HJT都有点坐不住了,甚至硅料、硅片企业也开始观望、犹豫起来。光伏企业之间、光伏产品之间,究竟比拼的是什么?应该信奉什么呢?
02由领跑者计划产生的一些联想
区区2GW,对于TOPCon、HJT这两大阵营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TOPCon、HJT企业们真正担心的是,这类地方性政策会否成为其它省份甚至整个国内市场的一种标准。综合各方观点,TOPCon、HJT企业们主要担心以下几点:
第一:担忧国家及其他地方政府跟进,并影响到当下三种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的公平竞赛。
TOPCon、HJT、BC这3种技术路线,究竟谁能胜在终局,表面是各家企业在争吵,背后其实是各家企业研发实力的大比拼。
在光伏行业实现从P型转N型的巨大变革后,光伏产品的转化效率以每年大于1%的速度在飞速提升。光伏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哪个时段像当下一样重视电池效率的提升。
若或是地方政府或是国家层面用一种政策手段来直接划定,谁更优秀,那么这三条技术路线还有继续比拼下去的必要吗?
第二,担忧地方政府定制化扶持政策的扩散,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假如陕西省可以用“光伏领跑者计划”来支持属地企业,支持自己想支持的技术路线,那么其他的地方政府要不要跟进,能不能跟进呢?
既然“领跑”,那还不如先让本地的企业领跑。
比如说,江苏省如果也推出“领跑者计划”,是不是就要设定标准,倾向于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集成。比如说,河北省推出“领跑者计划”,是不是可以重点倾斜一下晶澳科技。当然,四川可以倾向通威,江西交给晶科,以此类推等等。当然,这种假设有点“抬杠”,但至少也有点道理吧。
第三,担忧以新技术的某一个指标如果作为指导方向,会不会传导至其他环节和领域。
陕西的光伏领跑者计划,强调了24.2%正面效率这个单一指标,没有提到其它指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多晶硅行业是不是也可以,只强化能耗这一门槛呢?
比如,行业年度100万吨产量中,规定其中的20万吨的电耗,必须控制在每公斤20度以下。这样,站在节能减排角度,是不是比24.2%更加师出有名呢?
众所周知,选择硅烷流化床法的协鑫科技,其颗粒硅的电耗指标为13.8千瓦时/千克,是多晶硅行业中能耗最小的企业。那么,多晶硅的能耗门槛,要不要强制性地定在14千瓦时,还是20千瓦时,或是40千瓦时每公斤呢?
果真如此,那么从事改良西门法的所有棒状硅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他们不是倒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中,而是倒在一个强制性的能耗标准之上。
即使节能降碳是行业大势所趋,但也要从行业的发展实际出发才行。工信部在制定政策时,就充分考虑了现有产业基础,考虑了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取得一个全行业的最大公约数,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中规定:
“现有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小于46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原电耗小于4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53千瓦时/千克。”
03徐晓华的朋友圈
“陕西版光伏领跑者”的出台,受伤最大的是TOPCon,倒是HJT龙头企业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兼CEO徐晓华,很有血性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的朋友圈,击中了很多人的心坎。
在表面和气、背后拼刺刀的光伏市场中,在一些存在重大争议的问题上,不管说得对不对,准确不准确,至少徐晓华的这种态度,赶碳号认为是值得鼓励的。既然此事与全行业相关,那就可以拿出来讨论,那就应该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BC阵营以外的人认为,这个24.2%的组件转化效率的门槛,并不能服众,理由主要有两点:
(1)这个领跑者计划,是单项指标上的比拼,并不是全能的比拼。然而,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要求,却是全能的比拼。
陕西版光伏领跑者只强调了“正面效率”24.2%,而没有考虑背面效率、综合效率,自然也忽略了衰减、光伏装机的自然条件等影响发电的因素,可能不足够客观。
(2)强调了2025年这一特定时段,从时间跨度上这个标准只领跑一年。
赶碳号理解,所谓“领跑”的前提是方向正确,领跑未来。那至少应该规定个三年五年吧?
TOPCon、HJT、BC这3条技术路线,最终谁能胜出到最后,现在尚且没有定论。当然,这三条技术路线之间现在也吵得不可开交。
参与这场技术路线比拼的各方,是大佬对大佬,科学家对科学家;现在正处在商业上不服、物理学上也不服的僵持阶段。地方政府如果指定谁是最优的,可能会有影响市场的风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单面效率上BC当然具有绝对优势,即使考虑到背面效率,BC在综合效率上也能胜出当下主流TOPCon与HJT。
但事实上,24.2%转化效率的组件,BC路线可以做到,HJT、TOPCon其实也可以做到,一线企业基本都能做到。
今年大年初一,晶科能源的官微发布Tiger Neo 3.0系列组件,功率高达670W,效率达24.8%,双面率达85%。
今年3月20日,通威股份的官微光伏技术中心宣布,经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测试,在2384*1303mm标准组件尺寸下,通威THC -G12异质结组件最高功率达到790.8瓦。全面积组件效率达到25.46%,是目前权威第三方测试的晶硅组件全面积效率的最高值。
赶碳号相信,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企业,也能做出来高于效率24.2%的组件。当然,实验室效率也是有价值的,有的实验室效率难以变成量产现实,就是卡在其经济性上。
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通过技术的堆叠,可以提高光伏的效率,创造奇迹。但是在充分竞争的企业,成本也很重要。扛打的光伏产品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若是达到效率24.2%的就可以受优待,那么企业们可能会提前排兵布阵,布局BC。不过,现在恐怕来不及了,一些TOPCon、HJT企业现在还需要花时间再算一算账;此外也要担忧,若是今年布局好了,明年的门槛又变了怎么办?政策是恒定的吗?这是一个地方的政策,还是全国性的呢?
04衡量光伏的金标准
鼓励创新的技术路线,这没有问题,但如何鼓励,是一门艺术。
实际上,平准度电成本以及投资回报率,可以用来化解很多纠纷。
既然以单一的正面效率指标确定优劣,不能令所有市场主体信服,那么各家企业、各位大佬、各家的技术大牛们信奉什么指标呢?
什么样的指标,可以真正引领行业?平准度电成本,可能是唯一的金标准。这也契合光伏行业的第一性原理。
哪一款产品的度电成本最低、投资回报率最高,就最具有竞争力,最应占领市场。
测算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会参考组件的发电效率,也会参考价格,甚至一些细枝末节关键的创新点,都会变得有意义,比如说衰减率,比如说在湿热、高寒、冰雹等极端条件
的表现。企业的高信用和产品历史优异表现,也将成为加分项。
平准度电成本,决定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将会让所有光伏技术研发都变得更有意义。
同时,它还会彻底改变现在国央企招标中低价中标、低于成本价中标的现象,也会从底层来消灭价格战,同时把一些偷工减料的劣质产品、没有信用的企业淘汰掉。
END
Copyright © 2008-2020 【启盈配资】广东天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